九眼楼敌台未修缮前照片
经考古发掘清理后经保护的营盘遗址
修缮后的北城墙城门
修缮前的北城墙城门
城门上楷体阳刻“威嚴”二字门匾
九眼楼与营盘遗址鸟瞰
明成化二年(1466年),九眼楼(火焰墩)隶属于蓟镇,与其3里之隔的镇南墩则属宣镇。至明嘉靖二十八年时,九眼楼仍属蓟镇,《明实录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四月,总督宣、大尚书翁万达奏:……臣往来相度,拟于镇南墩与蓟州所属火焰墩接界,塞其中空,筑墙仅三余里,可以省百数十里之戎兵”。嘉靖三十年(1551年),蓟镇分为蓟、昌二镇,以昌镇直接守护陵寝,《四镇三关志·建置考》:“嘉靖三十年分蓟、昌为二镇,设提督都督一员护视陵寝,防守边关,遂为昌镇。”九眼楼紧临昌镇黄花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世宗“赐山西按察副使张镐兵备怀隆”(《宣府镇志·诏命考》),宣府南山正式设立,属怀隆兵备道,九眼楼划归宣镇管辖。万历四十一年(1613),胡思伸出补山东按察司怀隆兵备道副使,后升按察使。正好与九眼楼营盘西城门万历四十六年的门匾“钦差怀隆兵备按察使胡立”相印证,说明此时九眼楼段长城仍属宣镇。九眼楼作为重要的军事结点,处于明代蓟镇、昌镇、宣镇的三镇长城的交界处,先后隶属于蓟镇、宣镇。站在楼顶,东、西、南三道石边长城汇聚于九眼楼,是真正意义的“北京结”。
2、九眼楼是长城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一座敌台
营盘遗址出土的明代三眼铳(考古提供)
近年来的在保护修缮工程中,九眼楼附近出土碑刻多达24通。除最大的一通双线阴刻“镇胡岭”外,其余多为题诗碑。保存完整且能拓下碑文的6通,均为明代碑刻。在目前发现的诗碑作者中,巡抚一人,巡按监察御史四人,参将二人,均属于中高级的文臣武将,其中巡抚山西汪道亨是正二品。从诗作内容分析,作者都是亲历过九眼楼之地的,他们的身份与明长城九眼楼的军事防务有关,是对该地防务负责的各级官员和对该地区军事防御和官员监察功能的官员。而九眼楼在政区、军事防区划分上的独特地位是众多大小官员在此赋诗立碑的根本原因。在诗碑中除两位南山路参将是具体负责九眼楼防务的军事长官,其他的作者均为文官,不是抚臣就是按臣。而九眼楼不仅是军事分界点,同时也是政区的分界,宣府巡抚管辖的宣府东界就在于此,而作为边镇巡抚,其军事职能是比较突出的。巡按监察御史的职责之一就是巡视辖区的军政民词,因此此类官员巡行至此,或以此地为起点,或为终点,在此留诗寄怀都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也是九眼楼诗碑如此众多的主要原因。在一座敌台及周边发现如此多的碑刻,在全国长城上也是绝无仅有。
九眼楼、营盘遗址出土碑刻
碑刻拓片
3、九眼楼是明代砖石质长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空心敌台
隆庆三年(1569年)谭纶、戚继光开始主持修建空心敌台,当年修建了空心敌台472座。到了万历三年(1575年),蓟昌两镇累计修建1337座,万历九年(1581年)累计修建1448座,至此蓟昌两镇空心敌台的修建基本完成。延庆区现存敌台470余座,其中砖石长城上敌台107座。在这些敌台中,每面墙上箭窗最多的也不过五六个。
九眼楼坐落于延庆怀柔交界处的火焰山主峰上,地势险要,向东接黑坨山,向西俯视营盘,向南与箭扣相联,东、南、西三道长城汇聚于此。敌台每边长约20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每面设九个箭窗,可见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敌台内有宽1.2米的环形通道,供守城将士来往巡视。九眼楼是已知的明代长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空心敌台。站在敌台顶,可以俯视对面怀柔区境内的箭扣长城和“鹰飞倒仰”,可以远眺三镇长城的壮观景象,确实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4、九眼楼是明代砖石质长城建造技术的经典之作
九眼楼中层内部券拱
九眼楼中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