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长城精神,可以看一看中华舞狮之风,那种精气神,蕴含了中华民族胸怀博大、喜庆乐观、怀化中外、同文异观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今日长城君给大家分享下中国舞狮的前世今生。舞狮的源头可追溯到汉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和“龙”、“麒麟”一样都是神话中的动物。狮在古汉语中亦称为狻猊,这是由梵语“simha”转译而来,这一名称在公元前就已出现。但汉代之前,中国本土并没有狮子。到汉朝时,中国开辟了“丝绸之路”,真正的狮子也才得以从西域传入中国。《后汉书》载:“汉章帝章和元年(87),月氏国献狮子;二年(88),安息国献狮子。”汉以后,历朝历代均有贡狮记录,清康熙十七年(1678 ),葡萄牙使臣还向朝廷进贡了非洲狮。
狮子以它威武、勇敢的神态和雄姿,为中华民族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庶民百姓所接受,狮子成为威武、守护、避邪、吉祥的神物,也是中华文化善于怀化外来文化的一个表现。
舞狮的历史,在中国大约1300年历史了。唐代的“五方狮舞”规模宏大,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狮子们披着青、赤、黄、百、黑5种色彩的狮被,每个狮子都有一丈多高,分东、南、西、北、中五方站立。由12个穿着五彩画衣,扎着红抹额头饰的狮子郎,手持红拂子追引雄狮,狮子前俯后仰,活跃异常,在鼓乐喧天的龟兹乐伴奏下,140 人的大型合唱队,高歌太平乐。这种煊赫的皇家气象,在今天的舞狮中也是很难看到了。
中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大相径庭,催生了既有深厚联系又风格迥异的北狮和南狮流派。北派狮舞形成要早一些,以表演“武狮”为主,最早见于魏太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北狮”重形,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顶部饰一独角以示王者风范。舞狮者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甚至表演者的裤子与鞋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因而舞动起来就是一头惟妙惟肖的活动狮子。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的,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由手握旋转绣球的“狮子郎”引导。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 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 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
南狮也称“醒狮”、“文狮”等,大约在宋代才出现的,“是从北方黄狮脱胎而来,从中原流传到南方。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单狮(由两人组成)在“桩阵”上表演为主,地面表演为辅。南狮动作灵巧活泼、运动幅度大、难度高、惊险性大,突出在蹦、跳、飞跃、踩青等动作上,桩上飞跃技巧是南狮动作之精华。桩高可达3米,在现场观看,的确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体验。
不过,无论南狮还是北狮, 凡新开设武馆与新购买狮头, 必定要进行开光点睛的仪式才有灵气, 就具有了驱邪、除疾患、趋吉避凶的神奇能力。 在南方,醒狮一直被人民群众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就会有醒狮助兴,代表着家风门第长盛不衰,历代相传的意义。中华舞狮之风,"北狮"重形,"南狮"神似,各有千秋,但都蕴含了中华民族胸怀博大、喜庆乐观、怀化中外、同文异观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