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长城历史
在横贯张家口的群山中,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张家口是现行长城最多、时代跨度最大的地区。境内现存战国(燕、赵)、秦、北魏、北齐、金、明等朝代,计1476公里的长城,烽火台1000多个,其分布十分广泛,延伸张家口市区、康保、沽源、尚义、张北、崇礼、怀安、万全、宣化、赤城、怀来、涿鹿、蔚县,建筑方式多种多样,有夯土的,有堆石的,有砖砌的。
正因如此,张家口有了“长城博物馆”的美称。
张家口保留的长城遗迹,为今天人们解读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长城之筑,战国创其始”。战国时张家口为赵国之地。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如《中国长城沿革史》所述:“燕之北长城,西起张家口地区的怀来县逶迤而东北,渡滦河、辽河,达到了辽宁省辽阳县,约1000余里”。此段燕长城位于张家口市怀来县大古城村,长近百里,大部分由间隔百米左右的烽台构成。蔚县现存有2300多年前的赵长城,东起山涧口(属涿鹿)向西经金河口、松枝口等,至西庄头,全为石头垒成,长约150里。
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塞外名城,是著名的军事重镇和商埠,向以横连燕云、北通塞上、卫国之雄关、经济之枢纽而闻名遐迩。在漫长的风雨岁月里,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在张家口这片土地,使它成为长城内外人们的共同家园。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曾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
张家口作为拱卫京畿、屏蔽中原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黄帝战炎帝的阪泉之战到成吉思汗大败金兵的野狐岭之战,再到明英宗被俘的《土木之变》,直至平津战役的新保安之战,张家口拥有众多的军事典故和遗迹。据统计,这里先后发生过50多场著名的战争、战役、战斗,留下200多处古战场、古要塞、古城堡和军府遗址。
独石口堡是明代宣府镇长城最北端的关口,也是明代外长城由西北向东南转向的转折点,是万里长城地势最为险要的关隘之一。康熙皇帝在车大军过独石口时写下了《过独石口》七律一首:“关名独石插遥天,路绕青冥绝嶂悬。翠壁千寻标九塞,黄云万叠护三边。霓旌晓度长城月,毳帐春回大漠烟。总为民生勤战伐,不辞筹划在中权。”这首诗描写了康熙皇帝于拂晓度过独石口的情景,插入天际的雄关,月照长城的晓色,极富诗情画意,令人遐想不己。
大境门作为扼守京都的北门,连接边寨与内地交通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长城著名边关隘口之一。大境门长城内侧,每隔二三百米,就有一个气势雄浑的烽火台,让人联想起古代烽烟滚滚的战斗情景。独特的地理位置同样使张家口在和平的氛围下备受青睐,开放的长城注定了这里成为重要的商业往来通道。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政府把张家口长城扒了一道口子,建起了大境门。相比历史上长城沿线多以“关”命名。“门”少了许多禁锢,多了些自由。长城也因为大境门的到来而显的更加温和,它远离刀光剑影,迎来了更多的人欢马笑。
由于长城功能的变化,这时的张家口已是一个和平交往的城市,各个民族可以在这儿进出。继而成为我国北方各民族互市的主要交易点,对沟通内地与边塞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明朝政府边疆政策的转变使张家口转变为一个边贸集市,那么到了清朝,大境门的出现,则把张家口推向了繁华的商业城市。大境门历尽沧桑,现已成为张家口的象征。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凝聚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无数的辛勤汗水和无穷的智慧,是沉淀了人类文明宝贵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的载体。长城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守着如此珍贵的文化瑰宝,张家口市各级领导、相关单位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保护长城的责任和意义,在忠实维护长城历史风貌、保护长城方面采取了较有成效的措施,确保我市境内长城及其环境风貌,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向世人展示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
首先,沿长城各县、区政府将长城的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明确目标,文化文物部门具体负责对长城的保护管理工作。其次,长城沿线的各县区与乡镇、乡镇与村民委员会签订长城保护责任书。加大对长城保护的宣传力度,把宣传工作做到村民家中,让大家知晓“保护长城,人人有责”。第三,长城所在辖区进行普查登记,为长城建立档案;所有涉及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工程,必须遵照《文物保护法》,严格履行报批程序,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动工。第四、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长城转让、租赁或者折股作为企业、个人资产经营。第五、严厉打击破坏长城的犯罪活动。各县区将打击破坏长城的犯罪活动纳入综合治理责任制。文物、公安、司法等部门认真依法履行职责,严厉查处破坏长城的违法行为。对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张家口的长城保护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