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入、浏览大境门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会对这座保存近乎完好的古代建筑发出赞叹,对大境门上“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评头品足,想了解“大境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作为战争防御工事长城上开启的意义。
从公元前685年齐国建长城开始,直到明长城,大境门这座宏伟建筑是华夏长城史上唯一的一座门,是唯一一座以“门”命名的门,是唯一一座起到了“门”作用的门。包容历代长城内含的明长城,在穿越高原沙漠、起伏崇山峻岭之际,构筑了一千多处边堡、关口、营寨,其中闻名遐迩的山海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不下50座。《方言十二》的解谜为:“关,闭也”。回眸历史,长城上的“关”大都是建筑在要塞、隘口之上不轻易开启的门,一旦战事吃紧,更是紧闭不开,所以称“关”。这一点,在明王朝的历史上表现较为突出。
元朝覆灭之后,蒙古贵族逃往茫茫草原但不甘心回归,时常南下骚扰。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建边堡屯兵戍边。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王朝大规模修建长城就有二十多次。据明《水东日记》记载,仅“宣府西路(张家口段)成化元年修饬。旧有拒敢堡五十二,屯堡七十九,新增筑屯堡五百七十二”。明长城却没有门的设置。在明朝存在的246年里,连年战争不断,所以没有在长城上筑门的可能性。
明代战乱不断,为了得到蒙古良种战马,当朝曾在北方长城几次开关设“马市”,为大境门的构筑和开启打下了基础。
《畿辅通志》载:“张家口内外出入要隘,口内有来远堡亦曰上堡,口南五里为张家口堡,亦曰下堡”。清定都北京,时局未稳,就在张家口“来远堡”旁的长城上建起一座巍峨壮观的城门,这便是后来著名的“大境门”。
《口北三厅志》载:“大境门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明设防守,清置总管,形势险要,足资拱卫。”大境门耸立于长城之上,意味北方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开始。
张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
张家口之所以成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是由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张家口位于蒙古高原与黄河流域平原结合部,是阴山、大兴安岭、燕山山脉交接部,地势平坦辽阔,交通便利,易于骑兵大兵团作战。同时,张家口又位于蒙古中部,便于军队集结。北部的古鸳鸯泺(安固里淖)地势平坦,水草丰盛,辽、金、元时期就是进兵中原的大军集结地。此外,张家口还见证了辽、金、元三个王朝灭亡历史:其一、辽朝末代皇帝从张家口出逃;其二、元朝末代皇帝从张家口出逃;其三、野狐岭战役决定了金国灭亡的命运。明初,牵文忠追剿元兵两出张家口,朱棣六次御驾亲征“后元”三出张家口。后金以剿灭察哈尔为由首次进入长城以内作战就驻扎张家口:“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五月庚寅,驻张家口外,列营四十里。”清朝有前车之鉴,建都中原后,即把张家口列入管理重点,作为清廷联系蒙古的中枢纽带。
清朝第一“互市”张家口
后金统一蒙古各部后急需中原茶、布等物资。由于金、明边界的军事对峙,无法解决“互市”问题,所以选择了印象较好、交通便利、蒙明交界的中部张家口。为解决“互市”问题,皇太极从天聪六年六月庚寅(24日)驻军张家口,直到七月丁酉(1日)长达八日之久,终于和宣府达成协议“大市于张家口”。开辟了金、清史上第一“互市”。从此,张家口成为金、清时期与中原的主要交易市场。“互市”的成功,是大境门开关的序幕。
破墙建驿畅开长城独一门
清初,中国北方进入相对安定时期,清廷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解决朝廷的后勤供应,满足清廷中蒙古人的需要,先后兴建了五条驿道: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此前去往蒙古需要走八角台南,过万全宣平,上野狐岭辽、金、元时期的驿道。
清定都北京后,把情有独钟的张家口列为重要驿道,在“来远堡”旁长城上破墙开豁口建起大境门,并且“自张家口至四子部落为一路(驿道),计五百余里,各驿站均设永泉佳胜处。”蒙古地的驿站称“台站”。张家口至四予部落的驿道如今尚存:出大境门沿西淘河上行,过崇礼五十家上旱淖坝,头台(张北县东营盘蒙古营)、二台(县城西大三尖蒙古营)、三台(海流图蒙古营)、四台、五台(尚义县蒙古营),然后过商都境以及土木尔台(察右后旗)直达四子王旗。同时,张家口还是清廷通蒙古的重要“贡道”。张家口贡道不仅担负辖区内贡品的运输,漠北喀尔喀等部落的贡车也走这条路。此路踏出了清末闻名遐迩的“张库大道”。为了加强对蒙古的统治,清廷赋予张家口很大特权,管辖了现在张家口市、锡盟、乌盟、包头市等地。
清廷对张家口的防务特别重视,满清入关后八旗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在张家口正北由西向东驻扎了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四个旗。镶黄旗属首旗,由皇帝亲统。同时,“顺治初,辖官地,即察哈尔东翼镶黄一旗,西翼正黄半旗”,使张家口直接纳八朝廷管辖之下。
大境门开通之后,张家口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政务、军事、经济通道,物资集散地及交易市场。这座见证着历史的敞开之门送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多伦会盟”,安定了边塞,为张家口对外贸易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在官兵及家属数量激增的同时.这座门又迎来了蜂拥而至的内商和慕名而来的蒙古贵族,于是张家口很快成为名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商业重镇。尽管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不准汉人与外界接触的政策,但清朝皇家为自身利益开门修路,也使一部分中国商人走出国门,把生意从库伦做到了俄罗斯、欧洲。是他们用勤劳的双脚踏出了贯通欧亚大陆的“张库大道”。在“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统治期间,大境门始终保持着开放式畅通,为此,清政府把自己投资、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从北京修到张家口。
四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大境门经历了急风暴雨,沐浴了和煦春风,见证了华夏发展史。四个多世纪来,大境门创造了历史辉煌,书写了奇闻轶事,留下了名人足迹,演绎了动人故事。可以说,创造过明、清、近代历史辉煌的大境门,是强国锁钥之门、民族团结之门、文化交融之门、经济发展之门、人民骄傲之门,堪称“长城第一门”。
商人在大境门内西侧城隍庙附近进行贸易
行走在大境门西沟的南天门的蒙古驼队
民国时期的大境门
大境门